找到相关内容2590篇,用时2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弥陀本愿威神力(四十八愿) 浅注

    三輩往生者,都必须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。才能得生西方净土。那么。弥陀弟子,往生极乐世界之前。已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。已断见思二惑。虽未破尘沙与无明惑。如此之行。是称声闻。所以西方极乐世界,声闻天人无数。...   有三义。一,诸佛称赞佛号功德不可思义。二,诸佛亦称赞一切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之人   《佛说阿弥陀》云;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闻是経受持者。及闻诸佛名者。是诸善男子善女人。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。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5885659.html
  • 于僧最高 于山最古——慧远·净土宗

      于僧最高 于山最古——慧远·净土宗   唐初高僧善导从道绰学净土教义,在长安光明寺传教,创立佛教宗派——净土宗。该宗以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》和世亲《往生论》为依据,专念“...(今山西宁武附近)人。生于“世为冠族”的仕宦家庭。年十三随舅游学于河南许昌和洛阳等地,接触并熟悉了大量传统文化的典籍,“博综方,尤善庄老”。二十一岁与弟慧持往太行恒山(今河南曲阳西北)皈依道安,听讲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583985892.html
  • 无我——解脱的关键

    智慧与累积的功德,这部分称为报身,是有相的,但其清净庄严,胜于四大肉身。所以像阿弥陀佛及在西方净土的行者,都是示现报身,如阿弥陀所言,这报身之寿命与国土庄严是说不尽的,但可以“无量无边...推究,会发现原来“我”是由当时的“执著意识”所立,时过境迁后“我”他就变成另一个陌生人。不但这辈子的我,不同于上辈子的我,甚至下...

    杨云唐

    修行|无我|解脱|我执|烦恼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08074986048.html
  • 唐代僧侣及其活动

    之都市,热心教化,其思想中之末法思想,流传不尽。如一闻法者,自柳树舍身而往生,长安屠儿翻逆心而归依,皆足证明其民众教化之热烈。彼曾写《弥陀》数万卷,画《净土变》三百余幅以示道俗,即以显极乐庄严之,...小,诈云佛说,或椒蓄弟子,号为和尚,多不婚娶,眩惑闾阎,触类实繁,蠹政为甚。”  此实表露唐代伪滥僧尼之日常行动最明显者。  中唐以后,其倾向愈激,文宗朝,私度者至七十万,即此一事,亦足以想见其情形...

    小笠原宣秀原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72386988.html
  • 观音传说 (上)

    》第六十八卷、《悲华经》、《地藏经》、《阿弥陀》卷上、《无量寿经》卷下,以及《观无量寿经》等;在密教方面则有《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》、《陀罗尼集经》、《一切功德庄严王经》,...自修而言,而《法华经》(普门品)及《悲华经》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。   至于「观自在菩萨」,是唐玄奘的新译,最有名也最通用,是出于《般若波罗蜜多心》的头一句,现在流行的《心经》,便是出于玄奘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63988661.html
  • 发大誓愿第六 (4)

    三宝,就形象上说,我们的‘佛宝’是阿弥陀佛,‘法宝’是《无量寿经》,‘僧宝’是以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这两位菩萨作代表。如果再多一些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与《阿弥陀》序分里面所列的诸菩萨众、诸声闻众,...土木工程,他是学医,你劝他不要学医,也学土木,这成什么话,这就把学校搞乱。世间法尚且不许,何况佛法?   佛法修学的要领没有别的,不管你依那一部、依那一部论、依那个宗派法门,要专,要精,这就对了,你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355790124.html
  • 念佛与十大愿王

    极乐!设无此品,则末法时代的众生,实在没有办法“同登华藏玄门,共入毗卢性海”。由此可知:古代祖师之重视此品,而特加疏钞。近代祖师又将此品,列入净土五经之内,实在有其必要了。(净土五经:阿弥陀、十六观经...都是为的应机而已。对于其他宗派,并无偏重偏轻之观念。   净土宗虽有三一论,乃至五经四论,但以文句深奥,似乎不能偏应初学之机。若令一般人都能了解净土宗的道理,则实在需要一种浅显简明的教材。   自...

    道源法师讲述

    |念佛|大愿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9/08390090330.html
  • 李炳南居士思想研究

    正新修大藏经》,第十二册。   10.《佛说阿弥陀》,姚秦 鸠摩罗什译,《大正新修大藏经》,第十二册。   11.《地藏菩萨本愿》,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,《大正新修大藏经》,第十三册。 ...  91.福原隆善、杨笑天,〈关于《阿弥陀》的“执持名号”〉,《佛学研究》,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,2004。   92.董时,<论李炳南的伦理观>,《济南大学学报》,第七卷第三期,1997。  ...

    罗元庸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3104490700.html
  •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——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“一乘究竟”的可能性

    阿閦佛国经》、《阿弥陀》,对佛教共传的声闻大弟子,予以相当的尊重;菩萨的般若波罗蜜,还是由声闻弟子们宣说的。虽称叹大乘胜过二乘,但并没有呵斥声闻。这是“大乘佛法”初兴,从固有“佛法”中传出的情形。等到...的核心议题,而完全不必将“人天乘”纳入论述范畴。   (二)“一乘”异解   “一乘”在佛教经典中,原是有异解的。在《杂阿含》中,认为四念处是证得解脱的一乘道,如说:   “有一乘道,净众生,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490898.html
  • 唐五代宋初敦煌尼僧史初探

    尼寺事务。如:自幼在金光明寺出家,俗姓张的敦煌僧人喜首即从唐昭宗光化二年(899)起任该职10多年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芥35《佛说阿弥陀》题记亦云:“施主清信佛弟子,诸三窟教主兼五尼寺判官法宗、福集二...,其传入敦煌的时间当然更早。至西晋时,敦煌已成了著名的译经中心,被人们尊称为“敦煌菩萨”的高僧竺法护曾在此译出了《修行道地》和《不退转轮子》等一批经典,而协助他译经的法乘还定居于敦煌,并积极建立...

    杨宝玉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31492241.html